【特别策划】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不断迈向纵深——访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_火狐电竞app官网_火狐电竞官网入口-火狐电竞app官网

【特别策划】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不断迈向纵深——访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

时间: 2024-09-05 04:56:53 |   作者: 火狐电竞app官网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白准确地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曾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近日,围绕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话题,《中国金融家》记者正常采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

  《中国金融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有何重要意义?

  廖淑萍: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实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在2024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深刻指出,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也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培育更强大的金融机构,形成结构更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我国金融业全球竞争力。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路径。金融高水平开放可促进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加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开放措施有助于增强我国市场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推动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更加密切地交流合作,提升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活力,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热情参加国际金融监督管理改革,推动和引领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有助于推动完善现有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框架,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提高全球经济抗风险能力、提升金融资源跨境配置效率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金融家》: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采取了哪些步骤?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廖淑萍:近年来,我国围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新开放措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不断迈向纵深。

  在金融机构领域,通过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准入规定,持续提升我国金融业外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2018年以来,我国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目前已完全取消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持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经营事物的规模,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国民待遇,鼓励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新业务试点。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经营事物的规模,未来金融领域外资自由化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金融业开放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加速来华展业经营。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共设立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888家,总资产达3.86万亿元,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立机构;境外保险机构在中国境内已设立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有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4万亿元,在中国境内保险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已达10%。中国证监会新发放的券商牌照持续向外资机构倾斜,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外资控股券商已超过10家,这中间还包括4家外商独资券商,同时多家外资券商设立申请已处在证监会审批阶段。2024年5月,美国万事达卡公司和网联科技合资成立的万事网联公司宣布正式开业,成为在我国开业的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准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金融市场领域,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与境外市场相互连通。作为境内外投资者跨境配置债券的主要渠道,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相互连通合作机制(简称“债券通”)自2017年正式上线以来逐渐完备升级,近年来相继推出优化交易结算流程、新增在华外资机构作为“北向通”做市商、将“债券通”项下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的合格抵押品等新的便利化措施。2023年,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相互连通合作机制(简称“互换通”)真正开始启动,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更多工具。2024年,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一系列新的长期资金市场开放举措。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外资在华开展股权和风险投资的便利性得到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境外机构投资的人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逐步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的人(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的人(RQFII)跨境资金管理规则。

  截至2024年6月末,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1133家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入资金的人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总规模达4.31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个月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024年上半年有36家机构新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质,合格境外投资者总数达到839家。中国长期资金市场的开放程度、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慢慢变得被国际市场认可。2019年以来,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其中,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中的权重接近10%,均高于最初纳入指数时的预计权重,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

  廖淑萍: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迈向强大的货币、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抓手。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跨境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坚持政策支持引领,明确人民币国际化路径。2009-2015年,我国明确鼓励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大力支持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发展,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伴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思路和侧重方向持续做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新型离岸贸易、外贸新业态业务、境外贷款及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跨境人民币支持政策,并不断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提高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品质,加快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更好的人民币使用环境。

  二是尊重市场顺应需求,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实际要和流动性一直增长。我国持续加强与四周的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借助金砖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平台,逐步发挥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的计价结算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52.3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25%,较2022年上升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顶配水平。2024年6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金融业务中的占比为5.99%,高于欧元占比0.07个百分点。

  三是强化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包括跨境交易、支付清算、托管结算等多方面,是连接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梁。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在31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3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服务水准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7月末,CIPS共有直接参与者150家,间接参与者1401家,经营事物的规模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4700家法人银行机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逐步完善,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将货币互换协议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并相继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相互连通合作业务等。

  四是提升跨境风险防范能力,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框架逐渐完备,建立完整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对高风险业务的跟踪监测力度加大,压实银行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第一线职责,有效防范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也逐渐丰富,并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间的配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金融家》: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需要具备哪一些关键要素?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化有何建议?

  廖淑萍:一是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为金融市场相互连通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在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放宽资格要求、开放涉外金融业务等措施下,我国股票、债券、黄金和特定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均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市场开放逐步从要素开放阶段过渡至制度型开放阶段。我国不断推动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完善,全面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首次将新金融服务、金融信息转移纳入自贸协定规则,金融服务领域承诺在六年过渡期内将正面清单转为负面清单。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数字化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协定,加速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二是跨境联通网络为金融市场相互连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我国发挥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自2014年起先后启动“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相互连通机制。截至2024年6月末,在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1133家境外机构中,823家通过“债券通”入市;“沪深港通”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保持稳定。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2023年9月决定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实施细则或业务指引。截至2024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报备32家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收付金额达590.61亿元。上海清算所积极探索跨境衍生品业务,与香港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联合推出“互换通”,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衍生品市场提供渠道。

  三是离岸市场的特色差异化发展为金融市场相互连通创造新机遇。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逐渐完备,是我国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的窗口,在相互连通机制创新、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伦敦也是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其业务辐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在人民币外汇交易上具备极其重大地位。在中国与英国、欧盟、中东深化绿色转型合作的背景下,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望在人民币绿色债券、人民币绿色贸易融资贷款等业务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新加坡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具有较强优势,我国可借此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探索人民币大宗商品衍生产品,进一步拓宽人民币国际使用场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