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04 10:55:08 | 作者: 新闻中心
习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支付是实现“一带一路”经济互融、人文互通的重要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银联和银联国际在“一带一路”共建市场业务进展情况如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银联下一步有哪些重点规划?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联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峰。
《金融时报》记者: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银联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工作的初心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董俊峰:银联的国际化战略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银联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导下,坚守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初心,积极发挥网络、产品、技术、标准等优势,持续加大对共建市场的资源倾斜和投放,通过加快受理和发卡业务、布局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参与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实施支付标准等,更好支持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市场双向人员往来,促进支付网络互联互通。
在此过程中,银联秉持“四个思维”:一是大局思维。把国际业务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强国和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二是合作思维。银联网络是开放的平台,积极与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钱包方、手机生产厂商、Fintech等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生态,为各方创造价值。三是创新思维。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坚持守正创新,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持续探索创新在具体市场的合作模式。四是底线思维。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统筹好安全与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围绕支付相互连通,银联在“一带一路”共建市场的各项业务取得了哪些突出进展?
董俊峰:银联作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第一个任务是以支付清算为纽带,加快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市场的银联卡受理和发卡业务,同时,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经贸和人员往来的支付需求。
一是扩大受理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地区中,近90%已可使用银联卡,受理网络覆盖机场、百货、超市、餐饮、加油站等各类商家。在韩国、蒙古国、新马泰等市场,当地商户和ATM已基本全面受理银联卡;在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市场,商户银联卡受理覆盖率超过90%;在越南、马尔代夫等市场,ATM的受理覆盖率超过90%。
二是加快业务本地化,为慢慢的变多境外居民提供日常和跨境支付服务。在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地区中,三分之一市场已发行了银联卡,累计发卡量近2亿张。在阿联酋、肯尼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家,银联卡可作为当地居民的工资卡、学生卡和市民卡。银联还联合境外银行,推广“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卡”“一带一路”主题商务卡等特色产品。
三是根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居民支付习惯,加快布局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银联与区域内主流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在当地提供手机非接支付和二维码支付,还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市场推出百余款银联标准电子钱包。
四是热情参加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支持上海市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市场数字贸易发展。银联联合境内银行、电子发票平台等创新性提出了数字贸易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打通了国际通用的电子发票标准与跨境电子支付标准,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合作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往来简化跨境支付结算流程。第一阶段重点服务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数字贸易往来,并将延伸到“一带一路”共建市场。
《金融时报》记者:“一带一路”相互连通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包括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在转接网络技术标准、二维码标准、芯片卡标准等方面,银联为全球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哪些“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都有哪些落地实践?
董俊峰:2017年开始,银联与境外支付产业的合作,从传统银行卡业务合作上升到技术标准的深度合作,加快把银联系统、标准、规则推向国际市场,推动我们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走出去”。
一是参与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共建国家升级联网通用能力。在老挝,以银联标准和技术建成老挝国家支付系统;在泰国,与泰国央行基于银联技术和标准建成本地转接网络TPN。与多国本地转接网络开展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等市场联合发行双品牌卡,帮助本地卡品牌实现跨境通用。
二是推广芯片卡、条码支付等金融技术标准,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在泰国,银联联合其他卡品牌共同推出当地通用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并作为泰国中央银行向当地金融机构和商户的推荐标准。在新加坡,协助监督管理的机构制定本地二维码标准和实施框架。这些合作项目的落地,使得我国支付标准和技术获得境外监管部门高度认可和支持。
三是探索以政府对政府(G2G)模式开展跨境二维码支付网络相互连通合作,打造相互连通“样板工程”。顺应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银联创新推出网络相互连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境外二维码网络一点对接,快速、大规模相互开放受理网络。目前,我们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本地转接网络合作落地或推进19个相互连通项目,其中,与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的互联互通项目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金融时报》记者:2024年以来,银联积极地推进“锦绣行动2024”,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水平。在这方面,银联国际在境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董俊峰:银联依托“锦绣行动2024”,充分的发挥“全产品、广覆盖、多场景”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在境内和境外两端共同发力,提升对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服务能力。
一是在境内优化服务外卡和外包的受理环境。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部署,聚焦41个重点城市以及“食、住、行、游、购、娱、医、学”八类涉外重点场景,加快完善受理环境。全国已有超100万家重点场景商户支持银联外卡受理,实现境外人员来华支付实质性改善。
二是在境外提供“卡、码、Pay”和银行卡取现等各类支付工具,服务不同境外人员的支付需求。习惯银行卡支付的用户都能够一如既往便捷刷卡,习惯手机支付的消费者可在常用App上绑定银联卡扫码支付或使用电子设备Pay,短期入境的客人还能用境外发行的银联卡在境内ATM取现,或通过云闪付App申领旅行通卡。银联在境外加快推广来华特色支付产品“锦绣中华卡”,已与40余家境外机构达成发卡合作。
三是联合国内支付机构共同提升服务能力。2024年11月,境外发行的银联卡可全面绑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12月,银联与微信支付达成合作,境外银联合作钱包可扫境内微信支付,香港地区、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的8款钱包首批开通这一功能。这也是银联积极发挥卡组织的枢纽和协调作用,推进与产业各方开放合作,进一步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时报》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已确定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下一步,银联国际相关业务有哪些重点规划?如何逐步提升银联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董俊峰:共建“一带一路”已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安全思维、系统观念、国际视野,助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争取让“银联”成为区域内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在支付领域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要成果。
未来3年,银联将以相互连通为主线,计划在“一带一路”领域大幅度的增加投入,提升支付服务能力。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深化受理网络建设,构建跨境二维码网络互联新模式,特别在东南亚、中亚等市场加快推广G2G模式的网络相互连通合作。二是深耕本地化业务发展,更好服务本地用户支付需求,推动银联成为本地居民来华首选支付工具、出境用主要支付工具之一。三是把握与中亚、中东、非洲等区域的跨境贸易业务机遇,提供多元化的支付解决方案。四是加快支付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共建融合发展的支付生态圈,不断的提高银联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