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亮点新动能及重点推进建议_新闻中心_火狐电竞官网入口-火狐电竞app官网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亮点新动能及重点推进建议

时间: 2024-10-02 15:13:38 |   作者: 新闻中心

  尽管人民币已跻身主要货币行列,但仍与我国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作,完善政策和法律和法规,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渠道,提供定制化综合服务方案,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多元需求。利用好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增加跨境人民币结算场景。继续增强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化人民币金融实物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一同营造良好的跨境人民币生态环境。

  2023年以来,全球地理政治学格局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各国复苏进程有所分化。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步入新阶段,特别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开启了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篇章。

  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稳步向前,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广泛性、便利性明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以及重要的官方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enminbi International Index,RII)可以客观描述并综合量化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实际使用程度。根据测算,2023年四个季度RII分别为5.21、7.13、6.42和6.32(见图1),季度平均值为6.27,同比增长22.9%,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逐步提升。纵观过去5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演进,RII指数波动上行,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56%,人民币国际化展现了强劲动能与发展韧性。

  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盘”。从分项指标来看,2023年RII增长主要源于跨境贸易结算与直接投资交易拉动,其贡献度分别为30.17%和76.37%(见表1),成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本驱动力量。从增长率来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直接投资和国际债券融资实现较快提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年度亮点。人民币外汇存底占比回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拖累RII表现。

  2024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启动第一季度企业跨境人民币问卷调查。截至2024年3月31日,该调查共计回收1657家企业答卷。按所有制进行划分,中资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超过71%,中资国有企业占比为13%,外资企业占比约15%。按企业所在地区进行划分,75%以上的受调查企业位于东亚,约14%位于中亚,位于东南亚的仅约7%,位于别的地方的不到5%。按主要客户所在地区划分,逾四成受调查企业以东亚、欧洲为主,逾三成以东南亚为主,近三成以北美为主,主要客户在其余地区的企业占比均不足二成。

  调查结果为,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主动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企业使用人民币的动机呈现多样化特点,跨境人民币业务场景参与度差异较大。贸易结算和外汇交易是企业跨境人民币的主体业务。受调查企业中,73%有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57.3%有人民币外汇交易业务(见表2“总体占比”栏所示),约20%有人民币贸易融资的企业、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业务、离岸人民币收付(包括与第三方合作),不超过10%有离岸人民币融资(贷款、应收账款融资、债券)、离岸人民币存款及离岸人民币财富管理业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显著,主要货币地位也在悄然改变。2018—2023年,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1%、-1.34%、-2.65%、0.22%和16.56%。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较快,美元、欧元、英镑国际化水平小幅降低,日元国际化水平小幅提高。人民币先后超越英镑、日元,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然而,美元继续保持强势,其霸权地位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撼动。主要货币的国际使用情况与其发行主体在全球的经济、贸易占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货币国际化程度与经贸地位存在较为显著的错配(见表3)。例如,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明显远低于其经贸全球占比。要获得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经历漫长的历程。

  2023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逐步从非常态化运行向常态化运行运行转变,在剔除基数因素后GDP增速与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经济基本面承压,内外需走弱,房地产信用风险高企、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增大等问题较为突出,短期内对人民币国际信心带来一定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2023年地理政治学风险高企,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演进,全球资产避险情绪高涨,拜登国情咨文演说中多次提及中国,措辞强硬表示与中国竞争,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削弱外资对人民币的国际信心与安全性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外部环境面临挑战。

  2023年,全球通胀持续高企,为继续遏制高通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延续收紧态势,保持加息节奏,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分别加息100、200和175个基点。为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改善经济复苏前景、稳固经济基本面情况,我国央行多次降息降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资产收益率走低,特别是股票等人民币计价风险资产价格下降,北向资金趋向流出,人民币国际投资职能面临较大挑战。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仍旧很强大,在跨境交易中,即使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较高,但交易对手持保留态度或拒绝接受,限制了人民币的使用。根据公司跨境人民币问卷调查,有46.97%的企业认为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是目前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风险和困难。究其原因,这既体现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不高,也反映出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政策不确定性、境外使用场景受限、业务流程不熟悉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化及需求变化等方面的原因,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显著放缓。截至2023年末,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规模约1.5万亿元,大多分布在在中国香港,约占离岸人民币使用量的80%。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提供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约90%),这表明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境外本地银行和跨国银行在提供人民币服务方面的占比较低,体现出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能吸引足够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到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市场中来。在我们国家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离岸市场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缓慢,将影响全球人民币流动循环,对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发展形成制约。

  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货币秩序步入调整期,货币格局呈现“一超多元”的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道路面临阻力但前景光明,我国需要科学细致谋划,稳慎扎实推进。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各尽其能,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实行重点突破,一同营造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良好生态。

  第一,将“强大的货币”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强大的货币”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要素之一。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尊重客观规律与现实国情,兼顾开放与稳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货币强大之路。逐渐完备法律和法规,提高法律和法规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加强部门协作,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为企业跨境人民币营造清晰、稳定的法律环境。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加快跨境支付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优化,提升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鼓励更多境外机构加入CIPS系统,使其成为广泛认可、着迷的国际支付渠道。

  第二,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主力军作用。在地理政治学冲突加剧、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加大数字赋能,拓展跨境人民币使用场景和渠道,提供丰富的金融理财产品,包括跨境支付、投资渠道和融资工具、风险管理工具等,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跨境资金需求。加强政策解读,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解决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依托绿色金融优势,丰富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构建人民币绿色金融标准。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培养跨境人民币支付新渠道、新习惯,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局面。充分的利用国家、自贸区的跨境人民币优惠政策,以及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参加国对人民币接受度较高的优势,尊重市场规律,及时作出调整国际货币使用策略,不断丰富跨境人民币使用场景,慢慢地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

  第三,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与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辅相成。境内,我国将继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继续巩固人民币金融实物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境外,支持中国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支持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在岸与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撑。提高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实行服务业负面清单制度,吸引更加多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展业,拓宽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渠道。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充分的发挥清算行连接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桥梁作用,便利更多境外企业和机构以及第三方国家使用人民币。

上一页 下一页